「英國學生在國際競爭中正在落後,中國學生正是我們孩子未來在職場上的競爭對手。」前不久,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引起了中英兩國對各自教育制度的熱議和反思。片中的這段話,顯示了BBC製作這部片子的初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英國教育界和部分觀察人士對於中英人才培養差異的看法。
近年來,由於中國學生在國際測試中的出色表現,中國基礎教育引起了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關注。然而,中國基礎教育真的已經世界一流了嗎?對比中西教學模式,又能得到些什麼啟示?
西方國家對中國基礎教育「刮目相看」
去年10月,由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和BBC合作的研究計劃「中國化的英國學校」引起了南京外國語學校教師李愛雲的注意。
「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在全球QS教育專業排名中位居第一,他們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有意向做一個中國式教育的研究計劃,與BBC合作拍成紀錄片。」身為江蘇省英語特級教師的李愛雲入選了這一專案。
李愛雲說:「BBC反復強調,希望我在英國上課時,能用中國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對象是50名初三年級的英國孩子,他們來自英國漢普郡一所非常好的公立中學--博航特中學。
紀錄片播出後引發廣泛關注。片子最初呈現了英國學生由於不適應中國教學方式,出現了閒聊、蹺課、泡茶等行為。實驗的最後一周,英國學生和中國老師之間漸漸彼此理解。一個月後的考試結果顯示:「中式教育」班學生的三科考試成績全面高於「英式教育」班,數學平均成績高出十多分。
中國孩子比較勤奮,英國孩子認為分數不那麼重要
李愛雲說,一個月的教學實驗有矛盾有碰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英兩國教育的不同,值得相互借鑒、各取所長。「中國孩子比較勤奮,有更加明確的目標。英國的孩子認為分數不那麼重要,關注課外活動比較多,動手能力與應對能力比較強,尤其是演講能力非常好。」
李愛雲表示,紀錄片中展示的只是拍攝者心目中的傳統中國教學模式,和真實的中國教育存在差異。有專家認為,儘管這一紀錄片並不能客觀呈現中英教學的差異,但其反映出來的一些問題仍然值得探討。
為何BBC將攝影機對準了中國基礎教育?
這要從一個叫PISA的測試說起。自2000年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每三年舉行一次PISA測試,評估15歲學生分析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其結果用於幫助各國瞭解教學品質最好和進步最快的教育系統中學生們的表現情況。
2009年、2012年連續兩屆PISA測試中,上海學生在數學、閱讀和科學素養科目上均位列60餘個參試國家(地區)第一。而英國則沒有任何科目進入前20。
對此,杭州時代小學校長、浙江省數學特級教師唐彩斌說,這的確值得我們驕傲。2020年國際數學教育大會中國取得了主辦權,這是數學教育界的「奧運會」,留學
遊學從某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數學教育的優勢。
然而,也有一些國內外的教學專家認為,PISA測試的結果並不能反映一個國家教育的好壞。爭論仍在繼續,但面對成績的下滑,英國等國家已經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
2014年2月,英國教育大臣率領英國教育代表團專程來滬「取經」,在多所上海中小學實地探訪數學教育經驗。此後,英國教育部還與上海市互派小學數學老師,開展分享教學經驗等相關合作。
2015年2月,英國哈帕柯林斯出版社與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達成協定,在英國引進中國的教輔材料《一課一練》。
評價機制單一與多元的異同
英國正在反思其教育模式,那麼,中國的模式可以被借鑒嗎?中西教育模式又有哪些差異?
一些曾在西方國家交流、學習過的老師和學生表示,中西方在課堂管理、授課方式以及師生關係等方面的差異讓他們印象深刻。
——課堂管理:中國的課堂一般有40多個學生,對課堂秩序和紀律的要求嚴格;而英國則為小班授課,課堂管理靈活,不要求整齊劃一。
——授課方式:中國有統一的教材和大綱,老師面向全班授課,教學模式相對統一,教師以黑板為主,學生以筆記為主,間或有師生互動;英國則實行差異化教學,沒有統一教材,由老師來為學生設計每節課的學習內容,每門課根據學生能力進行分班。
——師生關係:在中國,老師被奉為權威,知識是通過老師的傳授而獲得的。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英國老師給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的機會,知識是依靠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掘的,教師只是協助者和引導者。英國的學生也更喜歡質疑和挑戰老師。
然而,在這些表面差異背後,則是中西方不同國情和文化下產生的不同教育理念。
在中國,春秋時期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向弟子傳授知識的同時與弟子進行對話,留下了很多經典語錄。隨後的發展逐漸使老師成為課堂上的絕對權威,教育方式演變成以老師講授知識為主。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璐則說:「中國人口眾多,教育資源相對緊缺,這也促成了大班教學、以老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
也有專家認為,中國教育評價機制以考試為主導,產生了這種以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課本標準化、教師專業化,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強控制的教學方式。
記者採訪瞭解到,英國的教學體系和評價機制更為多樣化,既有壓力較小、對成績相對不看重的公立學校,也有注重學習成績和升學率的私立學校。從事留學教育的英國百福集團CEO馬良說,英國私立學校對升學的追求和中國學校沒有多大差別。
中學在英國就讀的夏雪說,公立學校學生花在學習上的時間確實比較短,也很輕鬆,但在私立學校,「雖然名義上放學時間差不多,但是很多私立學校都是住宿制的,大家放學時候也都聚集在教室或圖書館學習。」
私立學校由於學費昂貴,學生大多是精英階層的後代。與其相比,公立學校學生被名校錄取的概率要小得多。大學畢業後,他們的收入和所處的階層將與名校生迅速拉開。因此,也有人認為,英國的寬鬆、快樂教育客觀上造成了階層固化。
|